教師以學習目標為核心,用 AI chatbot 作為「同儕」「助教」「模擬對象」「練習夥伴」。本指南提供跨學科做法、可直接複製的骨架與範例提示。
一、先釐清:為何在這堂課用 Chatbot?
學習目標對齊
知識理解:釐清迷思概念、舉例與反例
技能練習:口語表達、寫作、解題步驟、推理
態度與策略:自我監控、同理、合作
在課程中的定位
形成性評量輔助器:即時回饋與差異化練習
任務模擬器:角色扮演、歷史人物、客服、面試官
共同創作夥伴:發想、重組資料、產生草稿
個人化自學教練:依程度調整題目難度與講解語氣
不適合情境(應謹慎)
高度依賴原創與真實評量(期末考、未監督的考試)
需要正確唯一答案且風險高(安全、醫療建議)
二、課前準備(教師)
明確規範:可用與不可用、紀錄方式、引用標示
選工具與權限:GPT、Gemini、Claude、學校授權帳號與資安設定
建班級「提示模板庫」:常用結構、語氣、程度、輸出格式
設評量規準(rubric):內容正確度、結構、證據、反思深度
設備與流程演練:小組分工、提問輪替、成果繳交格式
三、設計流程(5 步驟)
對齊學習目標與評量證據 → 以可觀察產出表表述
選擇任務型活動 → 場景、角色、產出格式
提示詞設計:「三段式提示」
任務設定:你是誰,要做什麼,受眾是誰
輸入素材:教材重點、學生想法、數據、範例
產出規則:步驟、篇幅、表格或清單、語言程度
測試:可以先自行扮演學生,跟這個 AI 聊天互動,根據反饋調整原始提示詞。
規劃給學生的差異化支援與學習歷程紀錄空間。